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核心元件——NTC温度传感器
2025.05.20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剧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成为全球焦点。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组件,动力电池必须具备高效且大功率的放电能力。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会产生大量热能,导致电池温度显著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充放电速率与电池热功率、温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 充放电速度越快,电池产生的热功率越高,温度上升幅度也越大。这种现象不仅会直接影响电池性能与使用寿命,更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构成潜在威胁。
一、电池温控,为啥这么关键?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关乎车辆的续航与安全。当电池遭遇极端温度环境——无论是过热还是过冷,其续航能力与安全性能都会受到显著影响。在高温工况下,电池内部温度可能会迅速攀升,不仅导致性能大幅衰减,更有可能触发“热失控”现象,引发火灾等严重安全事故。
NTC温度传感器作为电池温控系统的“神经末梢”,被精密部署于电池内部,其核心功能在于实时监测电池包温度,确保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能稳定维持在可控温度范围内。据研究表明,动力电池最佳工作温度为15℃-35℃,一旦电池长期处于45℃以上的高温环境,在高倍率充放电工况下,其循环寿命将缩短约60%。长期在高温环境下运行,电池组极易出现局部温升过高、单体温差过大等问题,显著增加热失控风险。因此,通过精准控制电池包温度与温差,确保散热均匀并维持电池组温度一致性,不仅能够充分释放电池性能潜力,更是延长其使用寿命、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
二、NTC 温度传感器:电池温控的智能守护者
NTC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电池组的关键位置,如电池单体之间、电池模组表面等。其尾端被精准地焊接在温度采样板之上,头部则通过锁螺丝的方式固定于电池包模组的表面。NTC温度传感器主要协同BMS系统对汽车电池包进行精准温控和过热保护。目前,在电池温控技术领域,风冷与液冷是两种主流的散热方式,其核心目的均是为了使电池能够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下方详细讲解下:
1.温度监控
当电池包处于高功率供电状态时,内部模组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NTC温度传感器会密切关注模组中心的温度变化,并将监测到的异常信号及时地输出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接到信号后,会做出迅速反应,增加冷却液的流动速率或启动风冷散热模式,从而带走电池组多余的热量,进而维持温度的稳定。同样地,在低温环境下,该系统也可以为电池组提供加热功能,以确保电池的正常工作。
风冷:风冷技术主要是利用空气流动来带走电池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此实现对电池温度的有效控制。
液冷:液冷技术则是在电池组中加入一定量的冷却液,借助冷却液在系统内的循环流动,将电池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
2.过热保护
当 NTC 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电池的温度超出正常工作范围(长期高于45℃),并甚至达到可能引发热失控的危险阈值(60℃)时,它会立即向 BMS 发出警示信号。BMS 在接收到这一信号后,将启动多级响应机制:优先切断过热供电模组的电流输出,并迅速切换至备用供电模组,确保车辆动力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同时,BMS会通过双重调控策略抑制温度攀升 —— 一方面,降低放电电流来减缓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率,从根源上减少热量产生;另一方面,立即激活散热系统,如高速运转冷却风扇、加速冷却液循环,加速热量散发。
三、NTC温度传感器如何选型
汽车电池用NTC温度传感器的选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1.精度要求:电池温度的精确测量对于电池管理系统(BMS)准确评估电池状态和进行有效的温控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汽车电池用NTC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应在±0.5℃至±1℃之间。
2.稳定性和可靠性:汽车电池在整个车辆使用寿命内需要经历各种环境条件,因此NTC温度传感器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其在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准确、可靠地工作。例如,必须经过高温老化测试、湿度测试、振动测试等多种环境模拟测试,确保符合汽车行业相关标准,如ISO1694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