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技术文章
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警:NTC温度传感器赋能充电桩温控安全升级
2025.07.01

充电桩NTC温度传感器.jpg

家用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核心基础设施,承担着为电动汽车安全、高效供电的关键使命。其内置的智能化充电管理模块,不仅保障基础供电功能稳定运行,还构建起一套严密的温控保护体系。其中,NTC温度传感器被精准部署在充电桩的功率模块、充电枪头部等关键发热部位,如同24小时值守的 “温度哨兵”,实时监测器件温度变化,一旦检测到异常高温,立即触发预警机制,为设备安全运行筑牢防线。

由于充电桩采用封闭腔体设计,在持续工作过程中,内部电气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不断积聚,导致充电桩内部温度显著高于外部环境。若温度管控不当,不仅会加速设备老化、增加损耗,更可能引发短路、起火等严重安全事故。因此,借助NTC温度传感器实现精准的温度监控,已成为家用充电桩安全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一、如何实现主动预警,温控安全升级

在充电桩功率模块、充电插口连接处等关键发热部位,NTC温度传感器如同精密的 “电子神经末梢”,实时捕捉各点位温度数据。NTC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传输给充电桩的控制芯片或微控制器,将实时温度与预设的过温阈值进行比较,当控制芯片判断温度超过过温阈值时,立即触发过温保护机制,自动切断充电电路,停止充电过程,以防止温度进一步升高,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或损坏设备。

充电桩在高频次大电流充电作业中,内部充电模块持续释放大量热能,若无法及时疏导,将显著缩短设备寿命并危及运行安全。为此,行业主流采用风冷与液冷相结合的复合散热方案:

      风冷散热:当NTC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充电桩充电模块内部温度继续上升达到设定值40℃时(充电桩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在0℃至40℃),动力装置控制活动挡板转动至打开位,以打开内层柜体上的通风口,通过风机使外部气体流动到充电桩内部,使得柜腔与外部环境连通,以快速降温。

液冷散热:部分厂商采用液冷散热技术,通过封闭循环管路将冷却液输送至核心发热区域,冷却液不断循环将热量高效导出,相比传统风冷系统,散热效率提升30%以上,尤其适用于高功率直流充电桩。

二、充电桩NTC温度传感器如何选型?

在充电桩温控系统中,NTC温度传感器的精准选型直接关乎设备安全与性能。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殊需求,需从结构设计、响应速度、环境适应性等维度综合考量,具体选型方案如下:

1.充电枪插头温度监测

在高电流快充模式下,充电枪插头与插座的接触部位易因大电流传输产生大量热量,若温度失控,不仅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供电效率下降,更可能引发接触不良、触点熔毁等安全隐患。因此,需在充电枪插头内部关键接触点部署 NTC 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插头与插座结合区域的温度实时监测。

选型要点:采用304不锈钢直管金属头封装结构,该材质具备优良的耐高温、抗腐蚀性能,能适应频繁插拔作业带来的机械应力与复杂环境侵蚀。同时,传感器响应时间 T<0.8s,可快速捕捉温度瞬变,确保高温异常发生时系统及时响应,有效避免因热积累引发的故障。

2.功率模块温控

功率模块作为充电桩实现电能转换与功率调控的核心组件,承担着将电网电能转化为适配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电源的关键任务。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若无法有效管控,将严重影响电能转换效率,缩短模块使用寿命,甚至威胁整个充电系统安全。因此,需在功率模块电路板内部精准安装 NTC热敏电阻,对模块核心器件进行温度实时监测。

选型要点:选用环氧系列NTC热敏电阻,通过引脚焊接工艺稳固集成于 PCB 电路板,确保与发热器件紧密贴合,实现温度信号的高效传导。该类型传感器具备高稳定性与可靠的电气绝缘性能,可在功率模块高负荷运行、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持续精准测温,为充电桩稳定输出提供坚实保障。

总结:智能温控系统依托充电桩NTC温度传感器网络,对充电桩内部温度场进行全域监测,从被动预警到主动预警,实现安全性能与能效表现的双重升级。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NTC温度传感器将会有着更广泛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